其他

被誉“华尔街教父”,成投资者圣经,为何他有如此魔力?

2016-12-17 新财迷

书名:投资者的圣经


作者:[美]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戴维•L.多德(David L. Dodd,)著


推荐语:当你前往奥马哈小镇,聆听巴菲特股东大会的报告时,一定要清楚,巴菲特年轻时聆听了谁的教诲。


【内容简介】


《证券分析》一书,被誉为投资界“永不过时的”经典巨著。自其出版以来,始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该书作者,是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学派开山鼻祖、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及其合著者戴维•L.多德(David L. Dodd,1895~1988)。


作为“投资者圣经”,《证券分析》第一版自1934年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在至今82年的时间内在美国出版了若干个版本。前五个版本在美国销量超过了100万册。《证券分析》第二版即1940年版,这一版在美国出版的同一年开始销往海外。


《证券分析》第三版(即1951年经典版),是格雷厄姆和多德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最后一个版本,同时也是“写于经济稳定和繁荣时期的这部畅销投资圣经的第一个版本”。与前面两版相比,借用两位著者在第三版序言中的话说,其显著特点就是,“与其说它是我们著作的修订版,还不如说它是我们著作的重写本。”这一版不仅在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还增加了一位合作者,这就是公用事业领域的专家小查尔斯•塔萨姆(Charles Tatham, Jr.)。用英文版勒口上的话说,“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最早两个版本中所展示的富有先见之明的思想和真知灼见,在《证券分析》第三版中达到了新高度。”。


《证券分析》第四版也就是1962年版,是格雷厄姆和多德生前最后一版。查尔斯•西德尼•考特勒(1910~1987)加入成为合著者。《证券分析》第五版为1988年版,从其英文名称严格说来应该是《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证券分析》(Graham and Dodd’s Security Analysis),作者是考特勒(Cottle)、默里(Murray)和布洛克(Block),其作用是“更新”(update)。《证券分析》第六版是2008年版,包括9月4日的简装版和9月19日的限量精装版。这一版基于《证券分析》1940年版,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Edward)作序,更新的内容是另外增加了200页由当今最重要的一些(10位)华尔街基金经理所作的评论。这些价值投资的掌门人解释了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原则和技术在当今截然不同的市场上仍然有着极为重大意义的原因。将《证券分析》第六版与第二版目录对照后发现,除了前者增加了第八部分“环球价值投资”,并在后者的七个部分开篇加上了由上述价值投资掌门人所作的导言性评论之外,两者在各部分、各章标题上完全一样。


《证券分析》1934年版于1996年和1997年重印了2次;1940年版于2002年重印了1次,如果算上第六版,则同样是2次;1951年版于1976年、2004年重印了2次。其余各版至今均未重印,估计今后肯定也会重印。


以上是对《证券分析》版本的介绍。提起该书作者格雷厄姆,必然联系到当下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巴菲特是格雷厄姆与多德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研究所讲授证券分析课程时唯一给了“A+”的最优秀学生,在格雷厄姆和纽曼组建的合伙投资基金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 Corporation)干过两年,直至1956年公司解散。巴菲特曾经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化学成分”:“我是15%的费雪+85%的格雷厄姆。”他还虔诚地说过,在许多人的罗盘上,格雷厄姆就是到达北极的唯一指针。在巴菲特书列出的四本他视为珍宝的书中,有两本是《证券分析》。其中的一本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的教科书,另一本则是该书1934年版,上有作者多德的手写注释。当时这本书被用来为1940年第二版《证券分析》的出版做准备。巴菲特的另外两本珍宝藏书分别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初版《国富论》和格雷厄姆的另一本书《聪明的投资者》。在为《证券分析》第六版撰写的序言中,巴菲特写道:“没有理由再去寻找其他的引路明灯”。


格雷厄姆出生于伦敦,是犹太人后裔。在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的家庭伴随着美国的淘金热移居纽约。格雷厄姆的童年非常苦涩,初到美国一家生活异常艰辛。在他9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辞世,一家人依靠坚强的母亲相依为命。1907年初他母亲在找不到投资方向情况下,将大部分积蓄拿到股市上去碰运气,结果因那年年底股市狂跌49%而遭无情吞噬。从母亲沉痛而憔悴的脸上,少年格雷厄姆读到了股市这本复杂之书的第一页。中学毕业后,格雷厄姆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他以荣誉毕业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放弃留校任教机会,开始步入华尔街。


那年夏天,格雷厄姆来到位于百老汇街100号的纽伯格-亨德森和罗勃公司(Newbuger Henderson & Loeb)做了一名信息员,主要负责把债券和股票价格贴在黑板上,周薪12美元。格雷厄姆很快就向公司证明了他的能力。不到3个月,他就升职为研究报告撰写人。纽伯格公司给格雷厄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与训练场所,让这位未来的投资大师开始全面熟悉证券业一整套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包括证券买卖程序、行情分析、进货与出货时机、股市环境与股市人心等在内的实际运作方法,为其日后在投资理论上的探索,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923年初,格雷厄姆决定自立门户。他成立了一家私人投资基金,资金规模为50万美元。格雷厄姆决定以此为基础,大展宏图。基金运作一年半,投资回报率高达100%以上,远高于同期平均股价上涨幅度,由于与股东在分红方案上的意见分歧,基金最终不得不解散。但这却使格雷厄姆意外地遇到了他的最佳黄金搭档— —杰罗姆•纽曼(Jerome Newman)。1926年,他们合伙投资组建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格雷厄姆负责最核心的分析和投资策略,纽曼负责处理与投资有关各种具体事务。纽曼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处理起各种繁杂的事务显得游刃有余,这使格雷厄姆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专注于证券分析,作出投资决策。新基金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极为强劲,到1929年联合账户资金已达250万美元。但股市大崩溃接踵而至,虽然格雷厄姆在投资组合中已采取了相应的避险策略,从而在股灾初起时比别人损失少得多,但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从股市中撤离,反而逆市操作,在1930年损失了20%以后,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又贷款投资股票,结果在“一个噩耗接着一个噩耗,糟的越来越糟”的大崩溃中损失惨重,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凭着对客户的忠诚、坚忍的勇气和对操作方法的不断修正,到1932年年底,格雷厄姆终于使公司起死回生,亏损渐渐得到弥补。但这次股市大崩溃还是给格雷厄姆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时刻注意规避高风险。在以后的每笔投资中,他总是尽可能追求最高的投资报酬率,同时保持最大的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在华尔街惨遭重创和苦苦支撑的时期,也正是其证券分析理论和投资操作技巧日渐成熟之时。1934年年底,格雷厄姆终于完成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大师和“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


在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格雷厄姆负责运作的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也开始步入一个新时代。1936年,罗斯福新政渐显疲态,华尔街也随之再度陷于低迷。格雷厄姆并未像其他投资者一样陷入一片悲观,而是充分运用股票投资分析方法去搜寻值得投资的股票。他不重视以个股过去的表现来预测证券市场的未来走势或个股未来的前景,而主要以股票价格是否低于其内在价值作为判断标准,特别是那些价格低于清算价值的股票更是其关注的重点。格雷厄姆在股市低迷时期为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购入大量低价股,并像1929年股市大崩溃之前一样采取了各种避险措施,所不同的是,这次他将资产保护得更周全。格雷厄姆的这些投资策略和投资技巧既表现出对持续低迷市道的抗御能力,又显现了在弱市中的获利能力。在股市开始反转时,格雷厄姆购入的大量低价股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1936年,格雷厄姆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著作《财务报表解读》;1942年,他的另一部引起很大反响的力作《聪明的投资者》问世。继《证券分析》之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再一次清楚地指出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二者的关键在于对股价的看法不同,投资者寻求合理的价格购买股票,而投机者试图在股价的涨跌中获利。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投资者自己。如果投资者在投资时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受市场情绪左右,即使他具有高超的分析能力,也很难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格雷厄姆讲过两则关于股市的寓言。一则是“市场先生”,格雷厄姆借此说明时时预测股市波动的愚蠢。其内容大意是:假设你和“市场先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合伙人。每天,“市场先生”都会报出一个价格,提出他愿以此价从你手中买入一些股票或将他手中的股票卖一些给你。尽管你所持有股票的合伙企业具有稳定的经济特性,但“市场先生”的情绪和报价却并不稳定。有些日子,“市场先生”情绪高涨,只看到眼前光明一片,这时他会给合伙企业的股票报出很高的价格;另外一些日子,“市场先生”情绪低落,只看到眼前困难重重,这时他会给合伙企业的股票报出很低的价格。此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就是他从不介意被冷落。如果“市场先生”今天提出的报价无人理睬,那么明天他还会来,提出他的新报价。格雷厄姆告诫投资者,处于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与“市场先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市场先生”的报价有道理时,投资者可以利用他;如果他的表现不正常,投资者可以忽视他或利用他,绝不能被其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说明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格雷厄姆讲了另一则寓言——“旅鼠投资”。一位石油勘探者准备进入天堂时,圣•彼得拦住了他,告诉他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你虽然的确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分配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石油勘探者听完,想了一会儿后,就对圣•彼得提出一个请求:“我能否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人们讲一句话?”圣•彼得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石油勘探者就对着天堂大喊:“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里所有的人都蜂拥着跑向地狱。圣•彼得见此非常吃惊,然后就请石油勘探者入住天堂。可是石油勘探者迟疑了一会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地狱吧。”


格雷厄姆通过这则寓言告诫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证券市场上经常发生的一些波动剧烈的行情都是投资者盲目跟风行为所致,而非公司本身收益变动使然。一旦股市出现传言,许多投资者在传言未经证实之前,就已快速而盲目地据此买入或卖出股票,跟风盖过了理性思考。这一方面造成股价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常常造成这些投资者业绩平平。格雷厄姆感到非常费解的是,华尔街投资专业人士尽管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且拥有丰富投资经验,但他们却无法在市场上凝聚成一股更加理性的力量,而是像旅鼠一样,更多地受到市场情绪左右,拼命在不停地追逐市场走势。格雷厄姆认为这对一个合格投资者而言极不足取。


格雷厄姆认为,作为一个成功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严禁损失,二是不要忘记第一原则。格雷厄姆据此提出两种安全的选股方法。一是以低于公司三分之二净资产价值的价格买入公司股票,二是购买市盈率低的公司股票。当然,这两种方法的前提是这些公司股票必须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格雷厄姆认为,股票之所以出现不合理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恐惧和贪婪情绪所致。极度乐观时,贪婪使股票价格高于内在价值,从而形成估值过高的市场;极度悲观时,恐惧又使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进而形成估值过低的市场。投资者正是在缺乏效率市场的修正中获利。投资者面对股票市场时必须具有理性。格雷厄姆提请投资者不要将注意力放在行情机上,而要放在股票背后的企业身上。巴菲特有两句话引用率很高,一句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另一句是“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可谓深得其导师价值投资思想之要义。


人们常常开玩笑说,有这么几类人买卖股票能够赚钱。一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和尚。在股市极度低迷时,人人都觉得股票是烫手山芋,谁都想把股票抛出持现。和尚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大量买进股票,把烫手的山芋接过来,把现金给渴望的人们。当股市疯狂高涨时,人们都削尖脑袋想买股票,谁都不想错过赚钱机会。和尚再次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二是股市门前摆茶叶蛋、卖证券报的老太。行情好的时候,股民们每天准时到证券营业部上下班,中饭也将就着应付一下,还有就是喜欢三五成群地打探消息,购买阅读各种证券类报刊。老太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生意红火,没有时间买卖股票。行情不好的时候,证券营业部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老太也就失去了不少主顾,闲来没事就到营业部溜达溜达,顺带买些股票。三是纪律严明的军人,他们买卖股票,设好了止损点和赢利点后会理性地严格执行,而不会听任市场摆布,不断地临时改变初衷,从而可以做到“应当斩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人们不无戏谑地说,只有这些人买卖股票才能赚钱,其余的人尽管可能一时赚钱,但最终都是给券商打工。乍一看,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股市上,而且好像还跟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仔细想想,其实不然,个中道理,还是等读者读完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后自己体会吧。


编辑:黄磊  排版:爱心的丫头

热文点击

这个动画备受网友推崇,看完不禁拍手称快!

此人突然回到祖国,美国大吃一惊!

中国该怎么拯救你——跑在不归路上的新加坡!

战友,请点下方留手印并分享,感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